top of page

百年解剖学改写与千古中医脏腑迷思

  • 何宗元医师
  • Mar 9, 2017
  • 5 min read

副标题:论三焦学说与人类肠系膜的发现历程


2017年1月3日,全世界刚刚庆祝完元旦及冬季假期,开始迎接崭新的一年。此时各媒体竞相报道人类医学上一重大发现:人类有了一个新器官!来自爱尔兰利默里克大学医院(University of Limerick)的研究教授科菲(J.C. Coffey)在医学杂志《The Lancet》中发表的一篇评述中,向世人展示了他的新发现,人类第79个器官:肠系膜。此项发现纠正了百多年来人体解剖学上的错误,并改写了解剖学,具有代表性解剖学经典《Gray's Anatomy》亦将此发现纳入其最新一版的教科书中。

聚光灯以外,在主流医学所忽视的角落,中医学仍然顽强地占有医疗行业的一席之地。经过了几千年的历史冲击与演变,带着世人的猜疑和误解,中医不断以其独特的疗效一而再,再而三地证明它的价值。中医所秉持的,除了从古至今海量的医学临床积累,还有一套有别于西方医学的自然哲学观,并以此哲学理论指导临床实践。《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是中医界公认的一部经典,主要的中医学理论都出自它。此书总结了中国汉代以前的中医学理论,并深刻地影响了此后的中医学术发展。肠系膜,作为现代科学最新发现的人体器官,早在《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大约距今两千年前已经被高度重视,并且被列为人体脏腑系统里主要的成员之一。诚然,在当时并没有肠系膜这个词。


中医传统理论将人体的主要解剖功能单味概括为五脏六腑。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六腑,即小肠、胆、胃、大肠、膀胱和三焦。中医对人体的描述不仅仅限于解剖学概念,而是将解剖组织与功能结合为一体的运作单味来描述。清朝民初,西方的现代人体解剖学引进中国以后,医学家们沿用古代固有的脏腑名称,对应着现代解剖的发现给予翻译,进而成为了我们现在所认识的人体器官中文名称。十一个脏腑当中,心、肝、脾、肺、肾、膀胱、大肠、小肠、胃、胆各自都有了对号入座的器官,唯独三焦找不到对应的器官。因此,当时大部分的医学家就认为,三焦作为五脏六腑之一,只是传统生理功能的一种描述,并不具备相应的实体器官。甚者直接就否定了三焦这个脏腑,认为它只是一种想象,一种传统哲学套用在人体的牵强附会。当时的鲁迅先生就说:“中医是有意无意的骗子”。处于中国历史上最腐败和懦弱的时代,崇阳媚外和民族自卑感容易让人对自身的宝藏视而不见。一切不符合当时科学技术新发现的传统理论于是都被冠上了伪科学的帽子。


那么到底三焦所指为何?自古以来关于三焦在人体内的实质问题,中医界亦有所争论。中医另一部经典《难经》提出三焦是”有名而无形“,此说经常被医界引用来证明三焦是子虚乌有。既然不存在,为何又被列为脏腑其中之一呢?关于三焦,历来备受中医界肯定的是它具有指导临床的价值。《黄帝内经》指出:”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亦说“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三焦包括上焦、中焦、下焦三个部位,涵盖人体躯干较大的部位,功能与其他脏器又密切相关。功能概括而言是受纳水谷、消化饮食、化生气血精微物质、输送营养、排泄废料等。清代温病学家在此基础上更总结出了三焦的功能与温病(包括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发热疾病)的发病有密切关系,提出了”三焦辨证“法。既然三焦具有生理功能,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并且与其它有形质的脏腑并列,那它必然也有相应的实质器官。


王清任,清代医学家(1768-1831年),尝谓“著书不明脏腑,岂非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盲子夜行。”,对于一些古书上人体构造的描述与绘图与现实不符而提出批评。王氏为了纠正前人的错误,多次到瘟疫暴死的乱葬岗和死刑场观察尸体,并亲自经行多次动物解剖,写成《医林改错》。书中有如此记载:“尝验剖解物类者,若在甫饮水之后,其网油(肠系膜旧称,中国人至今仍有习食猪网油)中必多水铃铛;若非在甫饮水之后,其网油中即少水铃铛。“如此可知网油(肠系膜)是人体腹腔内的重要水道,征之《内经》“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不就说明肠系膜是三焦吗?


陈无择,宋代医学家(1131—1189年)谓:“三焦是脐下脂膜”;清代名医唐容川(1846-1897)《血证论》谓:“三焦,古作膲,即人身上下内外相连之油膜也”、“其根蒂连与命门”;《难经》亦谓:“肾间动气为三焦之原。”中医所谓命门与肾,位于人身脊柱第二腰椎之旁,对照现代人体解剖学:“小肠系膜甚宽,附着于第二腰椎左侧腹后壁,向右斜行至右骶髂关节之下。”


(图下),再也清楚不过。现代人体解剖学亦说明:“肠系膜内含有血管、神经、淋巴管、淋巴结和脂肪。肠系膜附着部能防止扭转,影响循环。”肠系膜包裹着小肠,内有血管、神经、淋巴组织,不也证明它与三焦的功能“受纳水谷、消化饮食、化生气血精微物质、输送营养、排泄废料等有关吗?其中淋巴管道与淋巴结作为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不也说明了温病学家应用三焦辨证治疗温病的合理性和高明之处吗?


科菲教授在文告中说:“如果像其他器官一样看待肠系膜,我们就可以基于这一器官对腹部疾病进行分类,肠系膜学在医学研究中有着自己独特的地位,就像肠胃病学、神经学和肛肠病学一样。它对我们所有人都有相当大的影响。但目前为止还没有类似肠系膜学的研究领域。现在我们构建出了它的解剖结构,下一步是研究其功能。如果理解了功能,就能分辨出功能的异常,进而诊断疾病。以上加在一起就是肠系膜学的研究领域,一门全新科学的基础。”


科菲教授所提出的新研究领域,即肠系膜科学,只是对于西方主导的科学技术而言。对于中医学来说,肠系膜的理论雏形已经早在两千年前提出,清朝时代更进一步将其提升及补充到外感病学的领域里。当然,三焦学说不仅仅限于肠系膜这一个器官,中医所指的三焦还包括其所属的经络、功能和病理特点,可以堪称一个独立的系统,与其他十一脏腑分庭抗礼。或许将来有一天,西方医学又会把肠系膜为主的组织器官提升为系统,而不只是器官。




Comments


Follow

  • Facebook

©2017 BY YANGZHENGZHONGYI.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