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马来西亚古琴文化发展浅探

  • 大吕琴院 DALV GUQIN MUSIC SCHOOL (MALAYSIA)
  • Mar 4, 2017
  • 7 min read



  琴在南洋马来西亚(简称大马)历史上,或许可以从马六甲青云亭外殿大柱上,两侧富有禅味的楹联“无事度溪桥洗钵归来云袖湿;有缘修法果谈经空处百花飞”,这是1960年时任荷兰驻马来西亚首任大使,也是琴人的高罗佩参观青云亭古庙后,心血来潮写下的赠联。更早之前他也曾担任驻中国荷兰大使,期间师从名家关仲航习琴,这是大马唯一最早有琴人来访的循迹。


早期中国祖辈迁居南洋,从当时的口述记录中并没有古琴传承的痕迹;直至二十世纪才有琴人活动的记录。根据(习琴)前辈们的口述中,得知大马琴人有,丹斯里拿督黄琢齐,陈蕾士教授,陈松宪先生以及斫琴家陈国兴先生,加上自1995年陈雯博士从台湾移居大马,并致力于推广古琴。自此,古琴在大马陆续出现了雅集,演奏会,讲座会及展览等多样化的琴事活动。


《蕉山老人~黄琢齐》 谈起大马古琴的渊源,丹斯里拿督黄琢齐别号“琢石生”,七十岁后又称“蕉山老人”,是华人社会德高望重的前贤,热心当地华文教育及活跃于商界社团,因为母亲也善于抚琴,同时曾教授他们兄弟弹琴。原居大陆祖居中藏有老琴多床,大陆风云变色后,黄老太太每回从大陆出来香港或新加坡或大马,便会携出家中藏琴一床,因此他们兄弟手中都收有老琴若干床。丹斯里拿督黄后来工作忙碌,少有时间鼓琴,晚年中风后更不能弹琴,但喜欢拜访琴友谈谈琴事,其后2013年逝世享年96岁。


《陈蕾士》 陈蕾士教授,人称“陈公”或“蕾公”,著名古筝演奏家,音乐研究家,曾经灌录数张古筝专辑。 虽弹琴但并无牵涉古琴教学,他成功将古琴琴曲转移到古筝上,同时保留古琴的韵味,转移的琴曲如:《秋风词》,《忆故人》等。蕾公是位典型的文人雅士,善琴棋书画,平日好以潮州茶待客。1969年受聘于海外大学,长期居住在海外香港及台湾。1986年退休回到马来西亚,也一直未授徒习琴。曾经收藏宋代,明代及清代古琴数床,其中有一床明琴,乃明宪宗(公元1465~1487年)的御制琴~洛象。陈公晚年认为好琴当有好的归宿,因此为传承老琴开出了几个条件,寻找珍惜老琴的知音人收藏。蕾公于2010年逝世,享年93岁。


《琵琶仙~陈松宪》 陈松宪先生,乃一位化学工程师,琵琶演奏家,马来西亚华乐界备受尊敬的长辈,人称“陈老”,另有“琵琶仙”[1]雅号。唯一为大马华乐界著文留于后人参考的陈老首次听琴,是在蕾公的演出中,被其天籁之音深深吸引;自此他四处托人求取一床古琴和琴谱,开始无师自学,并撰写多篇琴学论述。陈老好学的精神影响无数后辈琴人,曾与陈雯交流,并于2000年李禹贤老师来访马来西亚期间,向李禹贤老师学习夏一峰前辈的传谱《普庵咒》;陈老热爱《普庵咒》并研究深入,能弹奏六个版本以上的普庵咒,并在2003年完成他的著作《寻音觅韵》。其中有数篇关于琴的重要文章,如:<古琴音乐思维与现代创作>,<古琴的行销新法兼谈古琴的发展>,《释谈章》与《普庵咒》等。2010年,陈松宪先生参与大吕琴院的“静心琴一”演出,演出前一天出席蕾公葬礼,不料五天后陈老也辞世,大马琴界痛失两位元老级琴人。


《斫琴家陈国兴》 陈国兴先生,广东新会人,古琴斫琴家。少时习筝受教于彭光甫。1979年赴台湾游学,师从孙毓芹教授学习古琴和斫琴技术,深受器重。也是大马岭南风格国画画家的陈君,凡举音乐绘画书法,无不潜心研究,其所斫制的老木新琴,多半厚润有韵,是大马首位专业古琴斫琴家。陈君著有《筝乐新声》筝谱,录有古琴,古筝演奏专辑共三张。


《兰陵琴社~陈雯》 陈雯博士,1977年就读台湾国立艺专(今国立台湾艺术大学)及文化大学主修古琴,师从孙毓芹教授。1995年移居马来西亚,从事古琴教学。 陈雯在大马的第一场古琴活动,是由陈国兴好友--雕塑家郑元德接待,在一个马来村落Sungai Pencara 工作室举行。参与雅集的演奏者,有陈松宪,演奏《渔樵问答》及《普庵咒》,陈国兴演奏《酒狂》及古筝曲,陈雯则演奏《梅花三弄》,《流水》等琴曲;当时还有大马国乐爱好者丘治安,以横笛为陈雯伴奏《平沙落雁》。受邀嘉宾中有多位爱好艺术的外国大使,建筑师,其中包括大马舞蹈家Ramli Ibrahim, 严世钦及张碧华医师夫妇等三十余人。陈雯乃大马首位专业古琴教学导师,主办第一场雅集的郑元德后来也跟随陈雯学习古琴。陈雯于1998年创立大马首个琴社“南熏琴社”(后易名:兰陵琴社)。2001年成立音扬艺术中心,主办多场古琴音乐活动及展览,出版古琴专辑两张,《兰陵琴谱》一,二卷,长达十年的拓荒耕耘,为马来西亚古琴发展打下了奠基。


1993年,陈雯应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之邀,于马来西亚华人大会堂演出古琴,写下了古琴首次在正式音乐会舞台上登台的记录。


1995年,东方音乐会学院主办“高山流水觅知音”琴筝音乐会于吉隆坡CIVIL HALL举办。1997年青山艺术中心于吉隆坡文化街大将书局举办古琴展。


2000年南熏琴社主办“陈雯古琴独奏会”,并透过严居杰先生,邀请闽派古琴宗师李禹贤同台演出。2002年吉隆坡创价协会主办“竹笛与古琴” 詹永明与陈雯音乐会。


2004年音扬艺术中心主办“吴钊师生古琴音乐会”。


2005年音扬艺术中心与马来西亚大学亚洲艺术博物馆联合策办“古琴展览及音乐会”,2008年马来西亚慈济静思书轩成人推广教育中心开设古琴班至今。兰陵琴社透过陈雯博士的努力宣传和教学,培养出一批本地琴人,成员有吕啸蝶,黄文山,黄金福等人。


《大吕琴院~黄德欣与严居杰》 古琴在大马的发展脉络,是在琴人相互影响和交流下形成,由点成线,后成片的缘分形成。开始是喜好琴韵的人,各自从不同的领域得到讯息及找到学习的方向,后来凝聚在一起串成了大马琴界的故事;陈松宪先生如果没有听到蕾公的琴声,也不会自学成师;陈松宪为张碧华的启蒙老师,张碧华的儿子严居杰在偶然下,识得吴兆基老先生的古琴专辑而爱上古琴。透过陈雯介绍,严居杰拜在福建福州闽派宗师古琴家李禹贤先生《劲草琴堂》门下。读医毕业回国后与上海古琴教育家龚一先生的弟子黄德欣相遇,方知彼此的导师是师兄,同为张正吟门下传承的“三人行”(李禹贤,龚一,马杰)。 同宗不同门的琴人相遇,志同道合的黄德欣与严居杰,于2010年中秋在吉隆坡正式创立《大吕琴院》。为了在大马推广古琴,他们参加了09年马来西亚登加楼《乐浪》全国华乐独奏(弹拨组)公开赛,黄德欣与陈雯老师的弟子陈建造如愿进入决赛,首次让全场近500位的观众在大舞台上见识古琴魅力,并且由黄德欣夺得铜奖。 自此,大吕琴院每年都在吉隆坡举办《静心琴》古琴系列音乐会。


*静心琴一 / 2010年元月,演出名家李禹贤,陈松宪,以及陈国兴老师。


*静心琴二/ 2011年7月,演出嘉宾上海九派琴院梁惠君,龚幽兰,朱行涛,黄伟钧,杨杨,唐彬,钟之岳,叶沛霖,黄德欣。


*静心琴三 / 2012年7月,演出嘉宾熊云韵, 黄德欣。


*静心琴四 / 2013年8月,上海音乐学院师生古琴音乐会 戴晓莲老师,学生陆笑姿,丁霓裳,倪羽朦,戴盛华,陶泠珺及特邀嘉宾陈雯,陈海鹏。


*2013年,举办首届古琴生活营暨古琴(中国琴会)考级,由戴晓莲老师监考。


*静心琴五/ 2016年元月,唐彬,蔡珊珊,李瑞(箫);


*2016年8月 《琴艺。琴技》赵家珍老师专场讲座及演绎会。


《蕉风琴韵》古琴艺术展 • 2013年-以介绍大马古琴发展史,古琴基本知识 • 2015年-与书法篆刻的艺术结合专场琴展。

古琴与校园教学 2013年起,大吕琴院将古琴带入当地私人小学,针对4及5年级学生开课,并且是必修音乐课。虽然开始只有约15位学生,但大部分至今依然习琴。尔后有学生代表[2]参加2016年 南昌《敦煌杯古琴大赛》获奖。 跨领域演出 由于在古琴上不懈推广,黄德欣不但得到大马艺术节的认可,同时也获得多位艺术界的舞蹈艺术团及武艺坊的邀约,为演出的舞蹈作品配乐,其中分别有舞剧《青蛇与法海》及《清明上河图》,武术结合舞蹈的《武疯》及《十年一剑》等等,后来《武疯》及《十年一剑》的配乐,也被黄德欣改编成独奏曲。


《敬學書院》2013年3月由掌學黃智鴻老師开班授學古琴。他2006年受學於南京吳門琴禪會館主人暨南京大學古琴社顧問呂建福老師。開班至今包括院外應請,曾教學生成人與兒童共二十餘名。近期擬開辦琴文化課程,講授:琴史人物、琴道思想、琴書詩文。期為古琴在馬來西亞之傳承做更長遠之準備。

《马俊国先生》 2000年開始,馬俊国老師每於返馬省親期間,不時與諸友分享琴學,並做演奏、清談。主要是中國傳統文人以琴言志,抒發一己性靈,進而達到關照與涵養心志的目的。琴音方面,則是以傳統的絲弦為本。2003年初~2005年在大马北部,槟城,金马伦主办了多场古琴讲课及雅集。怡保般若巖雅集,结合了空源法師所帶領之禪修活動中,亦不時安插古琴演奏作為禪眾靜心之方便。 2012年2月太平閑居雅集、 3月馬六甲沂水閣古琴講座、12月8日太平閑居雅集,同月 16日檳城書畫協會講演及19日檳城Paragon 教堂公演。多年後又再回到檳城,是因為黃美蓮小姐為琴社在檳城書畫協會安排了一場講座,重新啟動了在檳城活動的契機,因而與舊朋友重新連結、也因此認識了新朋友,特別是老舍茶館。茶館主人黃緯良先生對於絲弦琴音的肯定並熱忱投入, 老舍茶館也因此而成為我們的主要活動地點。也因此之故,凝聚了各方琴友,促成了日後初古琴社的正式成立。 2014年1月4日,初古琴社正式成立,是日於香山會館舉行成立儀式兼公演。



[1]“琵琶仙”雅号由来,马来西亚政治波动时期,当时出动红头兵(镇暴队)全城戒严封城,适逢陈老正好在一栋阁楼雅集活动中弹奏琵琶“十面埋伏”。陈老从容弹毕,红头兵破门而入,直接将场内的集会人士带上车,后经调查无碍释放,从此人称“琵琶仙”。


[2]陈顺康(非职业少年组铜奖),陈浩闻,徐照涵,刘尚达(非职业少年组优秀奖)。

Comments


Follow

  • Facebook

©2017 BY YANGZHENGZHONGYI.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