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南洋庙爷工夫茶

  • 严居杰医师
  • Apr 16, 2017
  • 7 min read

“潮州工夫茶” 在南洋: 《庙爷工夫茶语录》

工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潮州府(即现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清俞蛟的《潮嘉风月记》是目前为学界公认的有关工夫茶的最早记录,也是作为工夫茶的命名依据。虽唐代冯贽《记事珠》有“建人谓斗茶为茗战”,但“斗茶”与“工夫茶”是有很大的区别,前者是點茶技藝的竞争。工夫两字有多种涵义,一般做“费时”及“费工夫(精力)”解。由于比较讲究沏茶、泡茶的方式,对操作手艺、茶具、品饮的要求都非常高,故称工夫茶。 第一冲洗杯: 民间依然能见洗杯是潮州工夫茶的功力了!一杯洗一杯的方式,若以传统就三个杯子,也能一杯洗两杯同时进行,这是讲究工夫的滚动方式; 每一冲都要洗杯,看似卫生,实际上对于现在人的生活模式,似乎已经属于不卫生,因为喝过的杯子,如果没有经过高温或晾干,又用其他人的口杯来接触冲洗,就会觉得无论心里或卫生角度还是不符合。 南洋工夫则开始改变了这个习惯,每个人用回自己的杯子,只要达到温杯即可,洗杯的关键实际上在工夫茶的目的,不是卫生角度。杯子需要与茶水的温度相差不远,如此才能稳定茶水的香甜韵味,这一道理如同熬汤,冷热相交,必然破坏茶汤的饱满和香气一样。 潮州工夫茶从宋代经历了元,明,清演变过来,实际上这里有经过战乱的年代,尤其是满清之后延续到二战国共之争,文革过后能保留或延续发展的潮州工夫茶实属不易,然而必然也添加了民间生活习惯,没有卫生的概念,这是战乱文化的关系~~ 现在生活好了,讲究卫生还是重点,但又不可丢失了“洗杯”的重要性和目的~“温杯”

《潮州工夫茶》关公巡城之内涵 ~~~~~~~~~~~庙爷工夫茶语

录正如盖碗的出入方位,都是延续华夏文明中的封土概念,以传达华夏士族的治国理念,行其身教,而非言教之意。 今天讲述的工夫茶之关公巡城在南洋,实际上已经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和行之得道的品茗模式: 传统出水的杯子摆设必然是呈圆路线,行入直线,续而不断。这无非就是华夏易经中的太极图。太极概念始于无极图,是华夏人对于万物,从土壤天地种植的生活中体验的一种哲学理论,以诠释万物存在的机理,因此文明就从这里开始,沿用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的细节,即便是喫茶,故而有言“茶道” ,有“道”便是太极概念。 太极中的《太極圖》,和原圖《無極圖》的圖形一樣,但讀法不同。 涵括內丹修煉之理的“無極圖”。讀它的順序是從下而上。 最下一圈稱為玄牝之門,是內丹修煉的起點,指人身的下丹田命門兩腎空隙之處。這是人身祖氣所在之地,一切內丹根基,都從這裡開始。內丹術語,又稱為得竅。 茶气就从这个太极图中的丹气理论去诠释,民间传承故而有讲究茶桌的位置高低,与丹田之气有关,注入茶水方位姿态及姿势息息相关,若是老茶客品茶到了精气神的最高阶段,哪怕一个姿态不对都依然从茶盅之水得知;从现代物理学角度而言,我们还是可以看到祖宗在泡茶的工夫上,下了不少“认真”的精进之学。 水的流动性看似无形,实则有渠道,有“道”也 。现在科学称为“液态动力学 ” 以解決一個典型的流體動力學問題,需要計算流體的多項特性,主要包括速度、壓力、密度、溫度。这方面暂时只能以理论套入来诠释。太极的肢体动力学,则有很多如此的报告研究了。 关公巡城也是在“线行”的方向,以“圆"的方式,延续不断;茶水出壶则不会有出现回流撞击的角度,如果“茶杯”是以直线方向来摆设,回转的角度就很狭窄,水流压力和角度切换会产生了撞击的现象,因为根据物理学,任何一个方向力学改变,必然会有外加压力对应,才会产生改变的方向。因此杯子摆设呈“圆”的方式,就会大大的降低了折角的方向变化,因此出水的方向就是呈一条行线不断来处理“茶气”。 茶杯摆设若是三个杯子,以“品”的为标准,然而也有角度的偏,根据出水的手势分“阴” “阳”,就如同内含外展的出水姿态,阳的角度偏向东,而阴的向西或中位,实为水流的压力缓急的控制。根据茶的性质,选择采纳不同的角度及出水姿态以取得茶味达到最高的发挥;茶性偏阴,则以阳的手势及摆设,这其实是有道理的。 从文化信仰角度,茶杯是有天地人,敬天地,敬鬼神的概念;敬天地是入茶水的茶礼部分,敬鬼神的杯子是呈直线排列的,祭祀所用,与人必然要有不同。

《茶礼》 庙爷语录诠释 潮州老前辈的盖碗,为何有 “东西南北中之说” 顺序入水,分以东西南北,从一方入就得从一方而出,不可随意;从中入水则分左右阴阳而出,有序也。 有人问“为何要分东西南北”,有什么意义? 这就是 “茶礼” ,延续了华夏文明的分封治国的概念。虽然周朝已经离开我们两千多年前的事情,礼崩乐坏后,士族生活模式也随之带入庶民的生活中。潮州文化是延续士贵族,即便是曲风也是宫廷延续下来的演变。故而玩潮州工夫茶能遇见了华夏贵族文明的概念。 这一种思维文明依然应用在现在的文化生活当中,即便下放到了庶民的生活中,也一直传承下来。这茶道的礼数,就是不忘族,不忘祖,不忘王道的统治。 看似所谓现代人的“封建观念”,其实讲究的就是人要有“序”的位置,一代代的相传,拜师一人,就不能再另外拜师,只能从师而学,一生人只有一个师父,但确还可以举荐向其他人学习的,这不是问题; 故而拜师,如果师父不允许你和其他人学,那么就是师父不从道义;但即便你向其他人学习,也不是拜师的模式,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其实不是真的叫父亲,而是在管理传承上不会乱了分寸,而影响了“界内”的纷争,面对斗争,也因为这个“道义尚存”而能容易的平息纷争。 师父必然会允许徒弟向其他人学习,但不是拜师;这是对茶界有提升及交流的做法,这也是日本政府在种植白米上管制的一种方式,如此才能行内人都受益。如果师父不从道义,那么就会毁了行内,对于整体是一种破坏的行为。 “师父”如何定位徒弟的身份。徒弟如何被教育,不忘东西南北封土的天下,如此才能习而不乱天下。 现代的导师似乎想要卖产品,建立自己的品牌,不让徒弟学其他人的,这才是问题所在,故而乱天下之人,还是自己,但口中教导的确是息事宁人~~~虚伪也~ 东西南北不是指南针的方位,而是以主位相对为南 。

功夫潮州泡中的 “高温” ,“高冲低洒”、“刮沫淋盖”,是 一种“法”; 然而成套搬来用时,也许了解,为何要高温,什么时候高温,处理什么茶需要高温; 高冲,为何要高冲,什么情况下可以高冲,什么情况下不可以高冲,刮沫与淋盖都有其用意,而南洋功夫泡延续潮州泡法的一些方式,或现代许多泡茶的方式也受到了潮州泡法的影响,接下来我们延续的手法,发展的,这里头就需要彻底了解才能活学活用,否则最后只是继而不承。 举例:刮沫, 关键处理茶叶的干净度(别告诉我制作茶叶干净的,除非在消毒房间制作,或无尘埃,或无菌性消毒模式下进行,有可能吗?有这样子做茶我也不敢喝),或浮于水面的杂物碎茶或尘埃,或发酵的菌尘。早期前辈以刮沫为主,现在是否就没有其他办法了呢?如果你的茶壶质量不佳,或茶壶一把上万,你会刮吗?如果用别人的茶壶上万一把呢? 另外刮沫方向可以内刮及外刮(推),内刮通常也有少许泡沫(污质)滞留在壶盖内侧及壶口边沿,这也是弊病之一。如果用功夫茶泡老茶,滞留第一泡的污质也影响茶韵;如果不刮,顺水流而溢满,从壶盖冲走,流水细腻而顺,那么也是一个比较干净的做法; 是否每一次灌水都要溢满呢? 如果没有污质又何必呢?如果茶叶本身就很干净,没有出现茶沫,也未必需要刮沫啊~ 文化传承保留了手法的同时,也有其“用意” ,彻底了解其用意,就知道,不是所有茶都需要高冲,如果是五十年代的老茶碎,还高冲那就可惜了茶叶啊~高冲在潮州茶的形式,关键在于,潮州茶叶身处理方式是长索型的,也不容易塞洞口,而且根据老前辈在泡茶前也有筛茶,按大小长短在壶内放置的位置处理方式。 所以潮州泡法影响了许多“其他茶的功夫泡,尤其是当今老茶的方式,已经不能按原来的方式厮守。 有人问,我就说说,不要太相信我说的,自己尝试去做。因为我也是从1994年开始留意潮州泡,也很爱单从茶。当年买的潮州茶的制作方式及老树的情况很多,现在几乎不见有如此大叶的。所以每个时代的制作工艺也影响了泡茶的方式 。

《南洋廟爺工夫茶》南洋工夫茶泡,也有一說;實為查證亦可得知一二,潮州工夫泡是用於岩茶或潮州茶,可別漏了文人泡茶的習慣,民間泡茶的習慣不同,潮州泡一定用在潮州茶嗎?大家忘记了蓋甌,乃潮州泡的其中一个器皿; 潮州茶乃岩茶工艺,或乌龙茶工艺呢? 对比潮州工夫茶所使用的器皿,多用于哪一个呢? 这也影响了潮州工夫泡当中,选择工具与茶叶的关系。

大家也别忘记了,潮州茶中还有老丛水仙咯~~清代俞蛟《夢廠雜著.卷十.潮嘉風月.工夫茶》记录中 “先将泉水贮铛,用细炭煎至初沸,投闽茶于壶内冲之,盖定。。。” ,闽茶为何茶? 闽北武夷,闽南福建安溪之属。那么潮州人的泡茶一定独尊潮州茶吗?袁枚的《隨園食單》也有如此一记「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每斟無一兩,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且可以淪至三次,而其味猶未盡。」都是文人雅士的玩味,只是未用上“工夫泡”的词而已。清朝武夷岩茶的产量供不应求,而文人雅士在这里下了工夫不少,工夫泡的基本模式已经很完整了。换言之,工夫泡在清朝的工夫是用在岩茶为多。這是需要理解商业市場與民俗定位的不同。還是練工夫用對茶,對茶也得用對工夫。

参考文献:https://kknews.cc/culture/eaaqby.html

参考文献:http://bit.ly/2oCKxJC

 
 
 

Commentaires


Follow

  • Facebook

©2017 BY YANGZHENGZHONGYI.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