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糙米与白米一家亲

  • 严居杰医师
  • Feb 22, 2017
  • 5 min read


临床药膳十多年,在人体体质医学中寻找适合病人所需的食材,从华夏饮食的文明中,五谷杂粮乃最佳首选,然而来到了二十一世纪以后的人类,从商品中挑选的五谷,甚至十谷之说,在临床上的检测显然并非所说的,吃了五谷,十谷就是健康,甚至还见到大部分脸色青黄不接,四肢冰冷,还有胃病的情况也出现,长期依赖纤维性强的食物来维持通便,这一种体质在中医学角度而言,实际上是已经处在,消化系统不工作的现象。思考一下,如果是正常的体质,不管吃什么都能代谢,为何还需要加强代谢的药物或食材呢?


且从华夏文明的种植及文字解开始去理解,然后再来核对现在稻米种植的市场核对,及临床五谷杂粮对疾病和体质的影响。


【米】古人所称的“”实为“”* 子,亦即“小米”;今人所称的“”实为“”* ,即稻仁,亦即“大米”。 造字本义:粟子。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误将金文字形中穗梗中间的上下两颗粟子连写成“十”字。隶书则写成“木”加两点,穗梗上结粟子的形象完全消失 。


粟正謂禾黍也。禾者、民食之大同。黍者、食之所貴


从农耕民族的华夏饮食观,对于吃大米是很讲究,而且如此的种植法已经从“甲骨文 ”中找寻得到,这是多么历史悠久的民族,对于种植的深入研究和开发的饮食文明啊~


现代对于米的认知,市场上糙米,去了第一层的外壳,内层纤维性质, “糙”之原意是 “米脱壳而未舂的状态:这一种制作种植工艺在上千年就已经非常清晰的记载,属于 粗米未舂的“米”,称为“糙”。 ”糙“属于在工艺上任未完成的,过去时代穷人家吃的谓之 “糙”,. 糙米磨去外层可以制得白米,因为糙米保存完整的稻米營養,富含蛋白質、脂質、纖維及維生素B1等,所以是比白米更健康的食物。但口感较硬,味道不如白米,烹调也需要更久。


糙米,日本称为”玄米“。也是近代开发的一种玄米茶的饮用方式; 玄米”糙米“在日本韩国为何用于饮用,炒后泡茶为主呢? 这就是从食材烹饪工艺的理解,糙米的纤维高不容易代谢,因此经过温度炒后,所泡出的茶饮香气,也能释放有效的维生素便于吸收,这就是孔子在春秋所言”食不厌精“的概念,实际上从饮食烹饪的科学角度是正确的观念,饮食的所有烹饪技术和种植技术,都是透过各种过程而让人类能取得最佳的吸收作用;从医学角度,纤维的作用是无法吸收的,主要用于 “治其标”的方式,借用了纤维高的清肠作用而服用,犹如“吞油”通肠在急救上的使用道理一样。那么为何糙米会成为了养身的说法呢? 这在古代华夏文明中,糙米并非走在养身的道路上,而是华夏饮食的观念,有社会阶级之分,也是非常讲究现实的成本工艺的问题,糙米工序远比白米少了工序,成本就低,故而推动到市场属于穷人家的“谷米”的模式。如此的观念一直沿用至今,在日本米库的模式,都依然可以见到,并不会一味将“糙米”神话。


在华夏文明中我们使用五谷酿酒也是历史悠久,而从“糟粕” 两个字眼,就能理解; 现代人也有将之诠释为“粕”,米+白,白米谓之“粕”,因此白米是没有营养的,古人早就知道了; 这样子的诠释实在是本末倒置,断章取义,自行诠释,只有现代人不读训诂才做的事情,古人冤屈啊!让我们从说文解字 “ 糟粕,酒滓也” 开始理解,这是酿酒的过程,留下来的 酒滓才是糟粕,弃之不用,因为这也是如同 “玄米茶”的概念,属于制作工艺,透过酿酒发酵,提炼出来的营养物质已经形成了“酒浆” ,因此剩余的都可以丢弃,当然市场上随时代富贵贫穷的阶层,糟也有推出市场使用的情况,而在“文化”上的理解,则是酒滓,后广义诠释将糟粕用在弃之不用之物也!绝对不是说白米是没有用的东西!


米糠之 ‘糠” ,也被诠释为“米”+“康” 谓之米糠乃健康之物,如此诠释也是现代人的断章取义。让我们再从说文理解:


”是“”的本字。,甲骨文(倒写的人,“屰”)(倒写的“其”,簸箕)(屑末),表示逆风扬箕,扬去糙米中的屑末糠粉。有的甲骨文误将倒写的“人”(屰)写成“干”,误将“其”形的写成双手。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糠粉状写成“米”,表示扬糠选米。造字本义:风中扬糠,优选白米。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双手状写成“尹”。当“”的“扬糠”本义消失后,再加“米”另造“糠”代替。


中医方面,称体形挺拔强壮为“健”* ,强调躯干外形的结实;称体内滋润和谐为“康”,强调代谢状态的安适自在。 从健康的理解,华夏中医对于“糠”, 透过风中扬糠,优选白米的本意,糠之意思,是强调 ”代谢状态的安适自在“,如果吃糙米吃得不自在,难咽下口者,能谓之”康“吗? 我们在临床看到不少父母,听信糙米有了营养,强迫孩子们吃,来临床的孩子们脸色青黄为多,再详细询问,孩子被迫吃糙米,孩子自己都哭诉不好吃,难吞下的结果。


所有的饮食都有营养,只有曾度上的多少问题;好的食材,首先都是以 “品”为味觉,简言之,好吃,好味,味觉粘在舌尖上的咀嚼感,这是老天爷给到我们最锋利的“检验仪器”;以现代医学角度,食材具备了丰富的营养元素,在口中的味蕾必然是丰富,在大脑进食的兴奋度是高的。如果种植领域的食材是具备了丰富营养的,那么所做出来的菜肴必然是丰富味觉的,不至于难吃,这里头必须考虑到的条件:


其一:农耕技术,

其二:制作工艺,

其三:烹饪技术。


对于糙米和白米的关系,其实是孪生兄弟,而且还是连体婴的现象,吃糙米同时必然包挂了白米,因此白米没有营养之说也不能成立,因为如果一个人只是吃所谓没有糙米外层的营养,就等于没有营养的话,那么大家可以尝试,从稻谷种植的农夫哪里,只取得舂后之糠吃上一个月,看看结果如何便知。


糙米一定健康吗?这里有种植的问题存在,如果种植学不到位,即便是糙米也未必具备了高营养的成分,同时,加上了难消化的外糠,如此不是更伤胃吗? 因此不难明白为何临床看到许多孩子,吃糙米的孩子脸色不佳,四肢冰冷的缘故。


此文并非数糙米不好,或白米好的角度而言,站在人类华夏饮食观,及种植法,烹饪法的历史及经验,我们应该是更“中庸”的来理解米的由来,五谷杂粮饮食在中医角度的认识。且以现在美国营养学的权威中报告,人类饮食的吸收能力,无法同时间具备“五谷,十谷”烹饪一起进食,这是加重了吸收负担同时,也未能吸收如此多的复杂营养概念,其实“十谷”属于现代超市概念的做法,商业概念的推动而已。


至于农药残留问题也是人类种植的最大一个因素, 米糠含有許多螯形化合物作用強烈的植酸。植酸和礦物質結合成為植酸盐。近期的研究發現在礦物質缺乏的情況下食用,植酸會阻礙礦物質的吸收。


总结这一次对于 “米”的认知,饮食食材对于人类健康与社会模式息息相关,而商业带动了饮食观未必是真实的营养学及医学角度的观念;好的食材,必然是“好味”,并不是说有了 “认证”就是好的~~


影响食材的三个步骤 : 1.种植技术 2. 制作工艺 3. 烹饪技术

Comments


Follow

  • Facebook

©2017 BY YANGZHENGZHONGYI.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